图:协议中描述的标准化空间单元内部概念图。
标准化处理有利于提升人类的协同性、避免异质化,从而更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
一个特定的地理行政区内,在每个为期七个太阳日的周期中,指定的幼体单位必须投入五个太阳日以上的时间,通过其视觉感官系统,从印有符号代码的层压植物纤维薄片中提取数据。
数据提取后,幼体单位必须通过其上肢末端的抓握器官,操控一种细长的、能留下痕迹的工具,在另一叠植物纤维薄片上生成反馈信号。
所有处理程序均在封闭的、标准化的空间单元内进行,每个空间单元通常容纳四十至五十个幼体单位。
为确保一致性,所有幼体单位在处理期间必须包裹在统一规格和颜色的纺织物外壳中。
每个空间单元均配备一名或多名成年监控员,负责持续监视并批量审查幼体单位通过手部动作留下的反馈记录。
审查过程中,监控员会使用一种带有红色染料的工具,在反馈记录上标记不符合预设标准的区域。
在固定的时间,幼体单位会被置于一个时间更长、强度更高的提取——反馈情境中。审查结果将被量化为一组数值,通过基于光脉冲的远程通信协议,发送至其指定监护人的便携式信息接收终端。
每个幼体单位在其处理周期中,必须经历一到两次峰值强度和最大规模的提取——反馈程序。
在此期间,监控的严密性和审查的标准化程度将达到最高级别。
筛选产生的量化结果,将通过一个精确的排序算法进行排列。
这个排列顺序是决定性的,它将决定该幼体单位是否有资格进入更高层级的提取——反馈循环,并预先设定其未来参与循环的环境参数、资源配给、任务种类和执行强度。